[歐洲] 窮人恩物 - Kebab店

在歐洲旅行時預算開支,跟在台灣日本等地是兩碼的事。到日本台灣旅行,大部份支出都是用於城市間的長途交通。日常花費(飲食和市內交通等)不會佔太多。台灣就不用說了。日本的交通雖貴,但窮人食堂的選擇很多(松屋、すき家......)。

在歐洲,市內的交通相對都比日本還貴,西歐的情況特別嚴重。例如地鐵最低消費已經是兩三歐,Day Pass也要七八歐。吃飯的話沒有像吉野家之類CP值超高的連鎖快餐,感覺特別痛苦。M記和BK都並非特別便宜。舉例在德國M記一個套餐大概要€7。當然也在€1包,但每餐都啃漢堡包太可憐了。

不過,如果你在歐洲街頭有細心發現,就會留意到基本上每個國家每個城市都會有賣Kebab,Pizza的小店。而且數量很多,不亞於M記。它們不是連鎖式經營,但每一間的價錢都同樣相宜。一般€4-5就一餐。我知道這個價錢不算低,卻已經是相對便宜的選擇。



在香港吃Kebab一般都是一個手卷的樣子。香港的Kebab在歐洲是叫Döner。而他們的Kebab只是指Döner裡的烤肉。因此點Kebab的話有時是烤肉配薯條,有時是配口袋包,而不是手卷。

Kebab這種烤肉味道很濃,未必人人都喜歡(但我超愛Kebab)。這些店也有Pizza和Falafel。Pizza就不要期望是意式餐廳的質素了,至少還可以啦。而Falafel呢,就是一粒粒炸蔬菜球,材料是豆蓉。有時會代替Kebab烤肉作為烤餅的餡。食肉獸如我當然會選Kebab啦,但對於素食者,我想Falafel應該也是個替代吧。






[日本山陽] 廣島- 宮島(嚴島神社, 彌山)

大家有沒有從照片看過一個在海中心的鳥居? 那個地方就是日本三景之一的嚴島神社。它在宮島之上,很多人都慕名而來。宮島在廣島市區外面,離市中心約半小時車程,是去廣島必到的景點。
宮島十分適合一日遊。島上除了嚴島神社,還有一些商店以及彌山。登上彌山可以飽覽瀨戶內海的景色。

從廣島先坐JR/路面電車到宮島口,轉乘渡輪到宮島。
在宮島碼頭一上岸,到處都是鹿。不過這裡的鹿比奈良的鹿溫馴很多。

宮島的鹿都不太理人。

一直往前走就是商店街,有很多專賣蠔的餐廳。廣島最有名就是廣島蠔嘛。不過想吃蠔就要趁早,很多店到了兩三點就關門。
商店街上還有一個號稱世界上最大的飯勺。傳說以前宮島沒有什麼特產。後來島上一個僧侶仿照琵琶製作飯勺,就教曉了島上的居民造飯勺。自此島上的人便向參觀嚴島神社的遊客售賣飯勺,它自此成為了宮島的其中一樣土產。





1) 嚴島神社

穿過商店街再往前走便到了嚴島神社。到廣島當然要到嚴島神社。它有超過1400年歷史,是世界文化遺產,同時是日本的國寶級建築。神社其實不大,主要是參觀蜿蜒的迴廊。嚴島神社由於是在灘上,所以整座就像水上屋一樣離地而建。在面向海的平台上可以看到最最最有名的海上鳥居。有些人會趁潮退的時候走出大鳥居。不過我這次黃昏潮漲時才去,而且因為西曬所以拍的照都背光。建議大家趁早參觀。




嚴島神社
開放時間: 0630-1800
門票: ¥300




2) 彌山
來宮島除了參觀必去的嚴島神社之外,還可以登上彌山
彌山有三個登山口,分別是紅葉谷大聖院大元三條路徑。
彌山高535米,單程上山約需三小時步程。
不想步行的話上下山也可以坐吊車。 (http://miyajima-ropeway.info/index.html)
所以如果有時間想慢慢欣賞彌山,我建議先坐吊車上山,然後才走路下山。
吊車單程¥1000,來回¥1800,

那天出發前聽hostel職員說上彌山來回只需兩三小時,結果就被騙了步行上山。
山路也算是易走,不過路程比想像中長得多。
近山頂的地方有幾座小的神社。不過步行上山的人不多,所以這些神社都很荒涼。


山頂除了有幾座神社,還有一個彌山觀景台。那裡可以飽覽瀨戶內海。可惜這次天色不夠清。





3) 五重塔

在嚴島神社旁邊的山上有一座神社和五重塔。
從商店街穿過民居小巷往山腰走,步行約十分鐘就到。
那裡比較少人,不過是個從高處看嚴島神社的好地方。












4) 宮島美食





觀光之外,宮島有兩樣美食是不可錯過。
來到廣島一定要試一下廣島蠔。宮島很多餐廳都有蠔定食或者類似親子丼的蠔飯。
不過最有滿足感的非烤蠔莫屬。
這裡的烤蠔即叫即做,有海鹽、芥末等不同口味。
而且蠔超級大隻!!!



秋天的宮島是一個欣賞紅葉的勝地。
商店街上不少店舖都有賣紅葉餅。
它其實是一個楓葉造型的小紅豆包。
買來做伴手禮也不錯。







交通:
1) 廣島→宮島口
由市中心到宮島口的方法有兩個
可以在廣島駅坐JR山陽本線到宮島口站
另外也可以坐廣島電車到宮島口
無論坐什麼,到了宮島口出站後往海邊走,不久就看到碼頭

2) 宮島口→宮島
JR有營運來往宮島的渡輪,船程約15分鐘
宮島渡輪可以使用JR pass
我這次的JR關西&廣島周遊卷是包括JR的宮島渡輪


建議行程:
一天

旅遊日期:
10.06.2015

[日本關東] 東京月島 - 文字燒

上回介紹過大阪燒和廣島燒,兩款來自西日本的名產。今次就介紹關東的代表:文字燒(もんじゃやき)。和另外兩款御好燒一樣,文字燒的主要材料是以低筋麵粉製成的麵糊。然後根據個人喜好配以蔬菜、豬/牛/雞肉、芝士、明太子或蝦、章魚等海鮮,配搭千變萬化。當然還有少許木魚絲、紅薑、大蔥和海苔粉等調味料。



只看樣子,會發現文字燒跟大阪燒和廣島燒是完全兩回事。大阪燒和廣島燒還看得出是一個圓餅狀。但文字燒就是一陀......賣相一點也不吸引的漿......。坦白說就是黏稠的嘔吐物。文字燒的賣相不討好,不過味道不錯,而且去吃文字燒,製作的過程才是重點。一般日本人吃文字燒都是親自下手烤。話說文字燒之所以稱為文字燒,就是因為以前的一家大小吃文字燒的時候,小孩喜歡用麵糊在鐵板上寫字畫圖案。現在日本人最愛跟三五知己一起去吃文字燒,大家圍在鐵板前一邊煎文字燒,一邊談天說地,別有一番樂趣。



這次一個人到東京,走進文字燒的店舖時真的有點尷尬。因為當地人的確不會獨自來吃。老闆知道我是外國人,親自替我這個港燦泡製文字燒。雖然有點不好意思,但總算見識到最正宗的文字燒做法。




製作文字燒,先將菜和肉煎熟,麵糊放在一旁備用。


一開始只有一碗麵糊和配料。首先在鐵板上掃一層油等待加熱。然後把椰菜絲、木魚絲和肉炒熟。期間老闆還加了一點調味粉,像鐵板燒一樣。過一會兒待材料接近熟透,就將鐵板上的菜和肉圍成一個圓形,在正中央挖開,把麵糊倒在中間。這叫做「土手」,就是堤防的意思。這個步驟並不簡單,材料要鋪得整齊密實,麵糊才不會溢出來。麵糊困在材料中間慢慢變得黏稠。這時就可以將麵糊和菜調勻,自由發揮鋪成不同形狀。文字燒漸漸熟透成形,香味撲鼻,最後還可以加上美乃滋。其實那時我猶疑了好一會,到底怎樣才算熟透完成呢。不過御好燒就是很隨心所欲的一回事,眼看樣子差不多,便邊煎邊吃了。



材料要圍得好,麵糊才不會溢出來。待麵糊變稠後就可以自由發揮。



吃文字燒,桌上會有兩款鐵鏟,一大一小。大的用來製作文字燒,而小的鐵鏟就是用來進食。正確的吃法是用鐵鏟將文字燒的一小撮壓下,然後拉出來,逐小挖下來吃。剛開始吃的時候麵糊還很厚,不是固體狀的,感覺如同吃稀飯一樣。口感較為豐富,但味道亦比較淡。吃到一半,麵糊開始有點焦,而且變得乾身,味道更加突出,吃起上來就非常滋味。



旁邊的大叔不諳英文,還特別用身體語言告訴我,文字燒邊緣的鍋巴才是精髓。用鐵鏟把烤焦了的鍋巴刮出來,質感和之前的稠糊截然不同,薄薄的鍋巴十分香脆,感覺就像吃薯片一樣,欲罷不能。雖然沒有連肉吃的飽足感,但它吸收了配料的精華,味道並不單調。

可惜的是,文字燒不如大阪燒常見。要一嚐文字燒,最好恐怕要專程到月島。毗鄰築地的東京月島是文字燒的發源地,現在也是文字燒店舖的集中地。從地下鐵大江戶線月島站出站,就是月島西仲通り商店街。街的兩旁全都是文字燒的小店。在Tabelog搜尋,不同店舖各有特色,豐儉由人。如果你想一試關東名產文字燒,下次去東京的時候不妨逛逛月島。

長長的月島西仲通り商店街,整條街都是文字燒的店。

一款簡單的菜式,可以隨個人喜好挑選配料,親自製作,不乏玩味之餘味道豐富,口感隨時間變化,一次過滿足幾個願望。可以一邊煎一邊吃,其獨特之處也不是大阪燒和廣島燒能夠比擬。難怪文字燒這個地道美食時至今日仍然深受東京人愛戴。




交通:
乘都営地下鉄大江戸線,從月島站7號出口出站就是月島西仲通り商店街

旅遊日期:
2017.06.18

[德國] Bonn 波恩 - 櫻花大道 Heerstraße



到了三四月又是賞櫻的季節。除了去日本,歐洲也有不少看櫻花的好去處。德國波恩 (Bonn)就是其中一個賞櫻熱點。

德國城市波恩毗鄰科隆,是位於德國西部的交通樞紐,非常方便。兩個城市只是相隔約半小時的火車車程,而且兩者的景點不多,如果計劃得好的話,兩個城市花一整天或兩日一夜就足夠。

波恩舊市政廳 (Altes Rathaus)

當東西德還未統一的時候,波恩曾經是西德的首都。城市雖然不太,但波恩現今仍然是德國的行政重鎮。波恩另一個著名的地方就是貝多芬的故鄉。舊城區裡的貝多芬故居博物館就是波恩的景點之一。不過光看門口就有點失望,平平無奇的小屋在小街上並不起眼。相比之下,如果你對音樂沒有太大興趣的話,櫻花街會比較值得去。

紅色那間就是貝多芬故居博物館 (Beethoven-Haus)

波恩有名的櫻花景是在Heerstraße一帶,離舊城不遠。街上兩側全都是櫻花(?)樹。在路中間走著,大樹蔽天,好像一條櫻花隧道。之前在網上看過一篇介紹櫻花梅花的分別。其實我也是傻傻分不清,反正很漂亮就是了。





HeerstraßeBreite StraßeMaxstraße都是滿街櫻花。基本上不用特別去找,隨意亂逛就看到。波恩的天氣比較清涼,到了四月中仍是開滿花。






交通:
從Bonn Hbf (中央車站) 搭U-bahn路面電車 U61, U62, U66, U67到Stadthaus站即達
或者可以從Bonn Hbf 步行10分鐘

旅遊日期:
2016.04.19

[立陶宛] Užupis 對岸共和國

歐洲有很多如梵蒂岡的微型國家,當中也有些古怪的「小國」。

對岸共和國的「邊境」


Užupis對岸共和國,意思就是河的對岸。這一個「國家」位於維爾紐斯的市中心,離舊城不遠。在1990年代立陶宛脫離蘇聯獨立之後,這一區發展滯後,到處都是破落的住宅。不過藝術家們就看上了這與世隔絕的環境。1997年,聚集在這裡的藝術家自立成國。

這樣的國家有黠像哥本哈根的Freetown Christiania,但Užupis就民風純樸,沒有滿街的大麻攤。感覺上Užupis的「國民」比較文青,街上有很多咖啡店和書店。跨越國境進入Užupis,街道的面貌都和維爾紐斯沒有太大分別。不過仔細遊覽的話,就不難找到很多別出心截的裝置藝術。





不要以為立國的一班藝術家只是「圍威喂」。Užupis有自己的政府、國歌、國旗,甚至有一份國家憲法。Užupis裡面最著名的地標是憲法牆 (Constitution Wall)。那裡有三十多種語言翻譯的憲法。當中有些是很偏門的語言例如藏語和Georgian。而Užupis的憲法非常有趣。
......Everyone has the right to be unique.
Everyone has the right to love.
Everyone has the right not to be loved, but not necessarily......
嘩! 這憲法簡直是一首詩。

憲法牆 (Constitution Wall)

Užupis的政府有總統和外相。根據官方的說法,Užupis的外相要負責對外宣傳Užupis。政府的內閣定期會在河邊的咖啡廳召開「內閣會議」。共和國曾經有自己的軍隊。不過後來他們認為有守護天使就足夠,於是便解散了這支十幾人的軍隊。Užupis的守護天使並不是子虛烏有。它就是矗立在Užupis中央廣場的雕塑(Angel of Užupis)。話說當這雕塑未完成的時候,國民就把一隻大蛋放在廣場上,推說守護天使需要時間孵化。




Užupis的國慶是四月一日。每年國慶,對岸共和國都會設起入境關卡。遊客入境都需要visa,而visa就是笑容一個。有一年國慶,有人將中央廣場中間的水龍頭注滿啤酒。及後每一年國慶人們都很希望這個水龍頭會流出源源不絕的免費啤酒。


建議行程:
1-2小時
建議跟Vilnius free walking tour,當中會遊覽Užupis,而且有導遊詳細講解

交通:
Užupis在舊城區的東面,步行5-10分鐘就可到達


[日本關西] 姬路城

很多人都大阪旅行都會到大阪城。老實說我對大阪城頗失望。如果大家到關西又想看看真正的城堡而又有時間,我強烈推薦姬路城!



姬路城貴為日本的國寶,也是日本首批的世界文化遺產。它保存得十分完整,被稱為日本第一名城。姬路城可說是日本城堡的代表。它外牆以白色為主,因此有個別名叫「白鷺城」。而我之前去過大阪城、廣島城、岡山城、二条城,覺得姬路城簡直是另一個層次。

姬路城首先建於14世紀,及後到了1580年豐臣秀吉才興建三層高的天守閣。之後城堡不同部份都受到火災的破壞,不過明治年間曾經進行大修復。幸好城堡的大天守閣在二戰期間避過了戰火的影響。



有不少遊客慕名而來到姬路。一出JR姬路駅就可以看到遠處的姬路城。只要沿大馬路一直走約20分鐘就到了。
姬路城的入場費是¥‎1000,雖然比其他城堡貴,但我覺得絕對是物超所值。

參觀日本城堡一定要進去天守閣。很多其他城堡的天守閣都只是保留了外貌,裡面卻改裝成展覽館。不過姬路城連內部也好好保留。走進天守閣還可以看到木造的結構。值得一提的是進入天守閣要脫鞋,把鞋放進膠袋然後提著走。





一個城堡當然不只天守閣。外圍還有很多庭園空地和迂迴的走廊。為什麼日本城堡的走廊都是不工整呢? 把走廊設計成迷宮一樣原來是有利防禦的設計。而天守閣下面的空地則是用來練兵。





交通:
從大阪坐JR新快速只需一個多小時
另外也可以坐山陽電鐵
坐新幹線的話也有些班次停姬路駅

建議行程:
2-3小時

旅遊日期:
13.06.2015

[日本] 牛丼 - 吉野家、松屋、すき家、なか卯

有不少朋友問,去日本窮遊可行嗎?每次我都笑而不語。只説食,¥390一個牛丼,價錢和質素已經完勝香港大部份快餐。日本的牛丼店多如香港的茶餐廳。雖然旅行時吃快餐好像有點頹廢,但如果當是集郵,比較一下不同店家,也是另一種樂趣。今次就介紹牛丼界三大天王,不過上一次吃已經是兩年前,所以本文毫無參考價值。
(相片是N年前旅行拍的,希望很快會有新圖。)


吉野家
眾多家牛丼店之中,始終吉野家的牛丼最有親切感。換句話說也就是最沒有新鮮感。味道真的像香港吉野家,不過是以前的香港吉野家(這樣說有點本末倒置) 。牛肉仍是有厚度有牛肉味,飯還是粒粒分明的珍珠米,汁多但不會令飯變爛。起碼是未變質的正宗吉野家牛丼。而那個牛丼的靈魂:牛汁,應該是大量生產全球通用的。
其實這是台灣的吉野家,不過反正全世界的吉野家賣相都是差不多。



松屋
松屋應該是吉野家以外在香港比較有名的牛丼店。老實說論菜單和牛丼的配料等都和吉野家差不多。不過牛汁的味道有點不同(不記得分別,總之就是不一樣)。牛肉也比吉野家乾身,比較有嚼口。可能是心理作用,物以罕為貴,總覺得松屋比吉野家好吃。我想是因為平時在香港吃不到,所以才這樣覺得。肯定是。


すき家
牛丼三大天王還有すき家。感覺上すき家的店面總是沒有另外兩家乾淨。不過它的餐牌卻是充滿驚喜。除了最普通的牛丼之外還有不同變奏。有極邪惡的拉絲芝士,也有秋官最愛的牛肉加蔥花,但就不可以要烏冬了。有點意想不到的還有泡菜牛肉,以及健康之選秋葵牛肉,甚至可以配Wasabi醬。果然創作力量同幻想,會嚇你一跳。

極邪惡的芝士,是拉到絲的。
聽說過日本人最喜歡的食物不是壽司拉麵,是咖哩。


なか卯
不是說牛丼三大天王嗎? 其實我最想介紹的是牛丼界的滄海遺珠:なか卯。它未必是最好吃,但卻是最有特色。它的牛丼是配有粉絲。牛肉伴著粉絲令口感非常豐富之餘,粉絲吸收了牛肉汁也十分好吃。粉絲是剁碎的,所以較為爽口,吃起來不像牛肉粉絲煲,不會太膩。這個非一般的牛丼絕對值得一試!
牛丼店都會有早餐供應,而且不是只有牛肉飯,是很傳統的日式早餐。
(沒錯是納豆,吃起來還不太差.....)


牛丼固然是牛丼店的基本盤。此外每一家都有堪稱日本國民美食的日式咖哩飯。有時更加會推出期間限定,如三文魚子、麻辣擔擔等。一碗普通的牛丼,由不同店家各自演繹,再加上千變萬化的配料,真係淨食牛肉飯都可以食成個禮拜。重點:平,很平,¥500一餐不是夢。以上其實都是靠兩年前的依稀印象寫的。我只係想講,突然覺得香港吉野家退步咗,好想食啲高質牛肉飯。

(http://www.sukiya.jp/menu/in/gyudon/)
有時你會懷疑,幽默大師無處不在。